节气特点
寒露是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是秋季接近尾声的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又多又冷,白天都有一股寒意(日带寒意),因此得名“寒露”。
养生·观起居
寒凉露重一定要注意保暖,结合《黄帝内经》中秋季的养生原则,“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要注意令肺志安宁,可以做一些比较柔和的活动,来收敛夏季外散的神气。古话:“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时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容易感冒,应做好全身保暖。人体十二经脉中的半数源自足部,因此,寒露后双足要保持常温,以免邪气侵体。同时,注意室内通风,以减少空气中病菌。日常生活中,应当规律作息,早卧早起,顺阳气之舒畅,应阴精之收养及时增减衣物。
秋高气爽的季节很适合锻炼身体。可散步、慢跑、登山、太极拳、八段锦。周末也可出门踏青,登高望远,与一派绿意盎然的夏季不同,深秋季节,可以欣赏色彩较为丰富的黄叶、红叶,同时登高又能让人放松,保持心情愉悦。
养生·观饮食
饮食养生可遵循“减辛增酸,润肺防燥”的原则。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咽喉干燥、鼻燥、皮肤干等症状,应减少食用辛辣食物,比如生姜、花椒、辣椒、葱、蒜等,以防辛燥发散,损伤体内肺阴。饮食上可以适当增加些酸味食物的摄入,像柠檬、石榴、山楂等,酸味入肝,能收敛肺气,也能达到润燥生津的功效。
应多吃一些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雪梨、蜂蜜、芝麻等。这些食物能有效缓解秋燥症状,养护肺脏。同时,还可适量食用一些温养脾胃又能祛湿的食物,像山药、五指毛桃、白扁豆等。但要注意不可过量,以免上火。寒露后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应使用生冷苦寒之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内生寒湿,影响身体内的水液输布。
养生·观穴位
1.支沟穴
左右两侧各1-2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日1-2次,可疏通大肠腑气,调畅肺气。
2.气海穴
按顺时针或逆时针转摩,每次5-10分钟,每日1-2次,可培补元气,益肾固精,激发元气,以防邪气侵肺。也可在此穴行艾条温和灸,灸后适量饮水补充水分,同时不宜艾灸时间过长,避免燥邪入侵,伤津耗液。
养生·治未病
寒露是秋季接近尾声的节气,“寒而冷,将欲凝结”,意味着气温由热转寒,自然界中阴阳之气随之转变,阳气减退,而阴气渐生,寒邪燥邪易侵袭人体。要顺应节气的特点,将阳气收敛,潜藏阴精于内,遵循固护肺脾,防寒防燥的养生原则,采用适合的养生方法,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