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南方到北方,从长江岸边到渤海之滨,王雄斌第一次见到那么高的天,那么白的云,印象中钢铁之都的烟囱林立、灰尘飞扬的景象全无踪影,停留在这里,他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从职业的转型,到家庭的安定,都在这里完成。他说自己是一个新唐山人,也是这座英雄城市、钢铁城市转型发展的亲历者。
唐山这座历史璀璨的城市,经历过工业大爆发的繁荣,也遭遇过举世皆知的劫难——唐山大地震,如今,这座废墟上的重建之城,完成了令人振奋和惊讶的蜕变,成功转换为智造新城——尖端制造、机器人、新能源……引领时代风潮的新产业和产品,带着唐山制造的烙印,融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改变着无数人的生活,也改变着世人对唐山的印象。
绿意盎然的新唐山,蕴含着勃勃生机。唐山市委宣传部供图(赵亮 摄)
展开剩余85%绿色动能
新能源崛起,唐山制造驶向全球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新增销量超1千万辆,或许你擦身而过的一辆车中,就有唐山制造的一部分。
9年前,一家能源企业,在唐山路北区落地,王雄斌也是那时候,从长江岸边的安徽来到了唐山。项目的落地格外迅速,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9个月。
“唐山市当时正全力打造北方地区新型能源生产应用基地,这也是唐山这个工业城市转型的重要部分,唐山市在各种审批流程、基建支持、政策扶持方面,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唐山市路北区一位主要负责人说。
如今,这个9年前第一次到唐山的企业,已经在建设第六期项目,建成后公司产能将达30GWh,每天可以生产2.4万块电池。唐山是锂电池出口的大市,而唐山出口的锂电池,80%来自这家企业。
7月22日,几位年轻人在储能电池生产线上作业。寇家祥 摄
唐山人李春花,是这家企业在唐山招聘的第一位员工。李春花的丈夫陈建,也在同一企业。他从一线工人,成长为青年干部,每年都要在全球各地游学实践,带来最新的技术,也把他们的产品,带到全世界。
产业转型
百炼钢化绕指柔,唐山智造芯突破
唐山生产着世界上最多的钢铁,在新的发展时代,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怎样才能踏上生态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位于唐山市迁安市的一家电工钢企业的实验室外,展示着许多薄如蝉翼的“产品”,企业的首席工程师柳振方拿起一张“展品”,不到一尺大小的“钢片”,随着他的手随意弯曲扭动,放开手后,又迅速恢复原样。
7月22日,唐山迁安市,柳振方展示0.05毫米厚的电工钢。 寇家祥 摄
电工钢,也叫硅钢,是一种含硅的软磁合金,主要用来生产各种电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铁芯,比如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转子、定子,一般来说,都是以薄片的形态,去生产各种产品,越薄性能越好,在这家企业,最薄的电工钢比A4纸还要薄。
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该企业另外一位首席工程师刘磊介绍,他所在的企业,是首钢下属的子公司,从2000年开始布局该产业。如果说普通的钢材是现代化的基础,那么高科技的特种钢,就是现代化的“芯片”,20年中,无数电工钢生产难题被攻克,使得这里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工钢研发和生产重镇,“以电工钢中的一种名为取向电工钢产品为例,我们是全球第四个可以批量稳定生产的企业,0.2mm及以下超薄规格产品连续多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刘磊说。
特种钢材生产,改变了行业格局,也改变了中国制造的模样,“以前电工钢一吨卖到了8万元,而当时普通钢材价格只有一半。到如今,取向硅钢的市场价降到了5000多元。”刘磊说。
智领未来
机器人军团,唐山站在时代新风口
2025年夏季,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两大盛会,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很少有人知道,很多年前,唐山就开始布局和发展机器人产业。
早在上世纪末,唐山就从引进机器人开始,布局机器人制造产业的版图。2011年,唐山高新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2014年成为河北省机器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18年,唐山高新区机器人研发中心建成。2023年河北省出台了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
唐山高新区截至目前已经有机器人企业233家,其中,唐山研发和生产的焊接机器人、消防机器人、轨道交通巡检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产品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
7月21日,唐山一家企业中的机器人正在工作。 寇家祥 摄
如果机器人是时代的潮头,那么唐山,就是最早站立在潮头的城市之一,20多年来,唐山从最初的采矿、消防等特种机器人研发制造开始,已经建成了一条完整的特种机器人产业链条。它的背后,是整个城市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智造的转型之路,这条路上,有唐山制定和实施的各种支持政策的力量,有唐山市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发展痛点的努力,也有许多年轻创业者奋斗的身影。
共享工厂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这里,年轻的创业者们可以共享设备,进行研发、制造等工作,结合“机享三保”等创新型科技保险政策护航极大地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和风险,为创业成功提供了更多的助力。同时,还有一个300人的研发团队,为所有创业者提供辅助研发的智力支持,通过共享研发团队,创业者能够获得设计研发、概念验证等各种服务,据介绍,这个共享团队已经为160余家机器人中小企业和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提供非标产品研发及加工服务。
人才引力
城市更新,吸引“新唐山人”扎根与成长
49年前的大地震曾让唐山变成废墟,但经过唐山人的不懈拼搏,如今的废墟之上已重建新城,而新城的模样,已经和以往完全不同。
“钢铁之都一定要傻大黑粗吗?一定要到处都是烟囱,漫天都是灰尘吗?”谈起家乡的变迁,许多唐山人都会用同样的语气,他们希望告诉人们,这座城市,不是刻板印象中的那样。
航拍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唐山市委宣传部供图(赵亮 摄)
唐山有刚硬的一面,但都藏在转型发展的努力之中。而在日常生活中,唐山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气质,温婉、善意和亲和。
刚柔并济的背后,是唐山转型的努力,在产业升级方面,唐山市一直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众多引才、留才的政策,实施了大量鼓励科技创新的措施,数据显示,2024年,唐山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完成280.23亿元,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完成81.15亿元,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完成27.4亿元。还有各类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到739家,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830家,谋划实施共享制造项目20个……
在城市更新方面,唐山市实施了生态修复、社区建设、活力街区打造等众多措施,并在2025年入选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名单。
唐山城市街景。唐山市委宣传部供图(赵亮 摄)
“这是一座宜居的城市。”王雄斌说,他所工作的企业,目前已经有1600多名员工,其中80%来自唐山本地,他们和唐山一起成长,一起变化,一起经历着城市的变迁,城市中,有公交专线直达厂区,有配套的人才公寓、员工宿舍等,包括孩子们上学,也得到了众多支持和帮助。
而生于湖南的刘磊,几乎已经成了唐山人,他的孩子在唐山出生、长大,他总会和孩子说,“这是你的故乡。”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高静 校对 吴兴发
发布于:北京市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