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全文长度不会有太大变化。
---
“一个极具个性的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一个既捍卫自尊又带着些许高傲的人。”
在章含之的笔触下,乔冠华展现出多重鲜明的特质,这些特点无疑深深地吸引了她。尽管两人在年龄上有着明显差距,但从后来彼此的情感发展来看,年龄的鸿沟并未成为阻碍他们相知相恋的障碍。
毋庸置疑,在乔冠华与章含之相识并相爱之前,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都已经崭露头角,拥有了非凡的声誉。
展开剩余89%提起乔冠华,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那张永载史册的照片——《乔的笑》。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以压倒性的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联合国通过了由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全部合法权利,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团代表”的提案(史称“两阿提案”)。
11月15日,当中国代表团迈入联合国大会大厅时,记者们蜂拥而上,纷纷追问:
“此刻你们的心情如何?”
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的乔冠华抬头大笑,那笑容充满了胜利的喜悦,这一瞬间也被现场记者精准捕捉。西方记者后来形容乔冠华的笑容如同“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即使五十多年过去,当我们再次看到这张照片,依然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震撼力量。
事实上,在成为杰出的外交家之前,乔冠华早已凭借文字闻名。
有趣的是,乔冠华与毛主席的秘书胡乔木同为江苏盐城人,两人不仅都以文章著称,更曾共用一个名字——“乔木”。
1938年春天,乔冠华回到香港,任职于余汉谋主办的《时事晚报》总编辑。因特殊时期不便使用真名发表文章,他便为自己取了笔名“乔木”。
然而,乔冠华未曾得知,他的老同学胡鼎新,曾在清华相识,两人交情颇深,却早在前年已经抵达延安。为表明革命决心,胡鼎新改名胡乔木,并以“乔木”为笔名在延安发表文章。
这便导致了南北两位“乔木”同时发表文章的局面,时常让读者难以辨认出处。
胡乔木的胞妹胡文新在白区工作时,偶然在香港报纸上见到了署名“乔木”的文章,误以为哥哥已经南下,遂写信告知,却引得香港的乔冠华困惑不已,笑称:“我什么时候多了个妹妹?”
久而久之,人们才分清两人身份,便以“南乔”指代乔冠华,“北乔”指代胡乔木,这也成了后来“南乔北乔”的有趣争论,有如武侠小说里的“北乔峰南慕容”之争。
此事最终在毛主席调解下圆满解决,按照毛主席建议,“南乔”恢复本名称乔冠华,“北乔”则在笔名前加姓,称胡乔木。
不过,乔冠华对“乔木”这一笔名念念不忘。著名作家胡风回忆称,直到五十年代,他曾问乔冠华是否放弃“乔木”之名,乔冠华依旧坚定答道:“没有。”
相较于胡乔木,乔冠华的文章也颇具风采,毫不逊色。毛主席在抗战时期曾高度评价乔冠华撰写的国际时事评论:“文章的力量相当于战场上的两个坦克师。”
不过,毛主席也曾对乔冠华的文章提出过批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毛主席让乔冠华代笔给非洲某国元首写贺信,忙碌的毛主席难以抽身亲自撰写。信件递交后,毛主席看过后觉得内容过于生硬:“文章硬如铁,读的人满嘴流血。”
显然,这样的文风不适合表达友好情谊,毛主席将信打回,嘱咐乔冠华重新修订。
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乔冠华文章的风格特征。
不过,乔冠华的文字魅力依然吸引了更多拥趸,尤其是那些与他熟悉的老友。他们认为,乔冠华兼具口才与文采,既是学者又是活动家,善于冷静分析且预见精准,更拥有浪漫文人的独特气质,令人为之心旷神怡。这种气质在他从事外交工作后表现得尤为鲜明。
“他既是一个积极的活动家,也是一个深具学问的人,是理智与热情完美结合的典范。”
1942年,年仅29岁的乔冠华遇见了28岁的龚澎。
从第一次见面起,乔冠华便被龚澎的风采深深吸引。
龚澎不仅容貌秀丽,还有卓越才华,英语流利,与乔冠华不相上下。两人的好友冯亦代夫妇看见他们,常在背后赞叹:“才子配才女,老乔和龚澎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然而奇怪的是,两个在各自领域都意气风发的人,却在爱情上谁也不敢先开口。
乔冠华后来才知道,龚澎曾有过一段婚姻。
1938年4月,龚澎到延安,被安排进马列学院学习,毕业后派往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司令部做秘书。在那里,她与同为秘书的刘文华相识相知。
刘文华才华横溢,曾留学德国研习水利工程,原计划以所学报效祖国,但因抗战爆发,他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于1936年入党。
1938年初,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推荐,刘文华赴晋东南抗日前线,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先后为朱德和彭德怀两位元帅工作,备受器重。
他虽才华出众,却毫无文人的傲气,和龚澎在一起相处自然融洽,迅速燃起感情。
1940年1月,经彭德怀撮合,龚澎与刘文华在简朴的村庄中成婚。婚礼没有仪式也无宴请,二人在村头杨树上刻下名字和婚期,期盼婚姻如小杨树般茁壮成长。
可惜,后因龚澎调往重庆,刘文华在太行病逝。
周恩来当时人在重庆,第一时间得知此讯,但因龚澎父亲刚逝,人又重病,迟至龚澎康复后才告知她。
消息如晴天霹雳,令龚澎悲痛欲绝。经周恩来和邓颖超劝慰,她才重新振作。
经历了这段痛苦的感情,龚澎变得敏感脆弱。乔冠华当时也陷入一场失败恋情的迷茫之中。
关键时刻,周恩来和老友冯亦代夫妇牵线搭桥,促成了两人的交往。
1943年夏天,乔冠华因肠穿孔引发急性腹膜炎住院,龚澎多次前来探望,医院中两人关系正式曝光。
一次,乔冠华赴周恩来办公室,被“催婚”。他尴尬地想掏烟,却见室内明令禁烟的牌子,只好缩回手。周总理笑着打趣:“你怕什么,我这里禁烟,不禁婚。”
同年,在各方关注下,两人结婚,携手共度近三十载风雨。
建国后,龚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新闻司司长。
1969年因劳累过度,身体逐渐恶化,1970年9月20日,龚澎病逝,年仅55岁。
龚澎的离去,对乔冠华是沉重打击。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沉浸在失去妻子的痛苦中。
原驻日大使符浩回忆,有次乔冠华打电话给他,声音沙哑:“我撑不下去了,老符,有空来陪陪我吧。”
符浩当时很惊讶,因为这是他首次看到乔冠华如此脆弱。
然而,三年后,章含之意外地走进了乔冠华的生活,带来
发布于:天津市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